|
【北京】80后设计师不满足拿来主义 |
【beijing】2010-7-2发表: 80后设计师不满足拿来主义 去世博会了吗?见到北京馆了吗?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北京馆被认为是最有创意的设计,而且最符合流行文化,因为它会“变型”。而它的设计师则是一位80后年轻人,而且是唯一一位80后设计师。印象中 80后设计师不满足拿来主义去世博会了吗?见到北京馆了吗?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北京馆被认为是最有创意的设计,而且最符合流行文化,因为它会“变型”。而它的设计师则是一位80后年轻人,而且是唯一一位80后设计师。 印象中,80后总是被称为“垮掉的一代”、“迷茫的一代”。当我们真正接触一些80后设计师之后,我们不仅从看到了80后的成长,感受到他们的力量,体会到他们的压力,同时也让我们逐渐改变了对80后的看法,这一群体正在为自己的未来、社会的未来,不懈努力着。 80后设计师发威 2009年9月27日,任北京某设计公司设计总监的杨毅斌获悉他们公司投标的上海世博会北京馆设计方案顺利通过审核的时候,作为此方案的总设计师,杨毅斌的喜悦溢于言表。“很兴奋,能够得到认可对我和我们这个80后团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个成功,也让我成为世博会中惟一一个80后的世博场馆总设计师。” 对于很多80后设计师,甚至70后、60后设计师来说,这种成功的感觉无疑是很爽、很强大的。而一个80后的设计师能够带领团队战胜各路高手,实现心中的梦想,这绝不是“简单”的运气就能实现的。 杨毅斌是一个刚刚走出校园5年时间的设计“新人”,然而他在设计界的影响力却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迅速崛起。曾为中国电信、诺基亚、联想、耐克、361度、奔驰、国家电网等多家大型企业提供设计服务的杨毅斌团队,通过长期的磨砺,不仅超越了众多设计前辈,也在实践中逐渐确立了属于他们自己的80后设计思维。 “其实世博的北京馆设计方案,是通过推论形成的。北京馆首先形成的是理论,这是我们在查阅很多建筑设计史资料,从颜色、造型、体量、材料等多角度分析后,形成的一种组合、变形的‘游戏’。”从小接触电脑游戏、看卡通片长大的杨毅斌,更喜欢用“游戏”来体现自己的设计风格,将游戏带给人们内心的影响赋予设计思维,这使他的作品能够呈现出更多的不同。 “北京馆的变形设计,不仅在严谨设计推论当中实现,更是我们理想中想实现的。其实,很多人都拥有梦想,这在电影和卡通片当中都能感受到,但现实中却是一种无奈,因为通常情况下我们是实现不了的,只能在梦想里得到一种虚拟的满足。”而现在,北京馆就是一种80后梦想与现实的结合。 “通过对其外立面的变形操作,我们让建筑能够实现从a变到b,可以变大或变小,这样就能形成一种人们在视觉感受上的不同与突破,这是当下人们的内心需要,并且在以往的现实中是很难实现的,但这正是北京馆期望突破传统设计思维而实现的真实效果。” 不走寻常路,似乎正是80后设计师孜孜以求的思维解放。“如今的设计有很多种,而现在中国的设计多是那种‘创意集市’的感觉,也就是锣鼓巷里学院派的风格。这起初为民间自发,多为80后的自娱自乐。 我曾看过工艺美院的毕业展,几乎全是这种风格。而我们不同,很时尚却几乎是无用的作品。”杨毅斌认为,当今设计行业中太多的同质化,是大众审美疲劳、北京馆设计方案“被接受”的重要原因之一。 80后 要做引领者 像杨毅斌这样通过自身努力或某个重大项目的参与而一跃成为大众焦点的80后设计师其实不在少数。我们所知的简俊凯、付宏生、李韵婷、冯易进、陈联富等都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存在的价值。 在前卫建筑设计领域里十分重要的年度国际赛事evolo建筑设计大赛当中, 2009年简俊凯作为设计主创完成的“algorithmic tower”设计方案就曾脱颖而出,并最终荣获特别奖。而他与杨毅斌的“颠覆式”创意思维不同,简俊凯更求严谨,“我的作品能获此殊荣,最主要的特点是它属于参数化建筑,而参数化建筑是目前世界上最新兴的设计思潮,被许多先锋建筑理论家认为是继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发展趋势。”在具体设计中,简俊凯通过对极小曲面这一数学理论的研究,将其运用于建筑设计领域,阐述新的建筑语言。这种新的建筑语言不仅仅指建筑的外观,更包括建筑空间和使用方式。而这样的成功,来源于简俊凯在英国最老牌的独立建筑教学院校——英国aa 建筑学院深造时,研究了一种在数学里称为极小曲面的形体理论在建筑上的应用,这项研究所形成理论的延续,正是他2009年的获奖作品。而简俊凯也通过这种历练和努力,成为未来设计行业中能够引领设计思潮80后设计师。 无疑,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并形成行业领军人物,在设计行业中是非常重要的。但在当下的中国,理论缺乏也是我们遇到的最现实的尴尬。 杨毅斌认为,“中国现在太缺少理念性和理论性的设计大师!太过形而上,很多平面设计、pvc设计等都在模仿外来理念。很多设计都是一拍脑袋就确定的,从视觉感受上很美,但没有理论依据,没有根基。我认为这些很美、很商业化的设计,作为它根基性的东西没有。而我的人生的追求,哪怕是创造出一点点的不可能,但我更要去尝试突破性的东西。” 尝试突破、尝试改变,是80后设计师不想甘做“出图设计师”、希望体现自我,走向金字塔尖的共同心态。 西方巴豪斯之后,衍生出很多的派系,像野兽派、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他们的发展永远有他们的理论来支持。用艺术大师、工匠大师来培养出一批学生,形成理论的设计源头,这使得西方的设计理论源头很清晰。而中国‘拿来主义’太过明显,将人家的创意拿来就说成是自己的创意,人家创造的形式拿来就说成是自己的创意形式,形成没有方向性的审美。而老百姓就会慢慢形成没有自我意识的、多元的审美主义者。在杨毅斌看来,现在中国社会缺乏自有理念更让人担忧。而这与60年代、70年代人寻求安定的心态截然不同,80后开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 “在未来5年当中,我要形成自己的设计理念体系。”杨毅斌期望建立一种能够给予人们无限发散性的可能,能够延展,能将技术用于建筑、会展设计、工业设计等一系列延伸空间,形成可商业化运作的、有中国特色的设计理念体系。“成为80后惟一一个设计大师”,拥有从自有理论到实践的领军人物,是80后设计师杨毅斌心中最大的渴望。 不能生存 别谈发展 在看到80后设计师叱咤行业风云的同时,我们也同时感觉到这些精英毕竟只是金字塔尖的些许明珠而已。对于大多数80后建筑、展示设计师来说,他们的内心多在一种纠结中迷茫。 “作为一个80后展览、展示设计师,我觉得自己没有方向,生活、工作压力都很大,无法明确自己的未来到底会是怎样。”不久前刚刚从上海展览、展示行业铩羽返乡的任冬旭,对自己的现状很是无奈。 作为一个80后设计师,任冬旭目前没房没车,月均收入5000元左右。而其所面临的问题对于80后是很典型的,其最困扰的莫过于结婚和工作的平衡。 “有人说成家和立业并无冲突,但我一直认为两者要一起做好真的很难。任冬旭谈到自己现在的生活和工作,感觉就一个字——难!他现在没有女朋友,认为自己只能通过相亲的方式来谈女朋友,然后结婚。而未来的工作也有很多不确定因素,生活很难想像。他说他曾想过回天津,在家附近找一个类似的工作,却因为不想放弃现在的工作而作罢。虽然现在做了近两年的工作感觉不是很顺利,却也不想轻易放弃。但是问题还是很多:比如还没有经济实力在上海买房,甚至将来不在上海定居等……未来的一切都不稳定……”这让任冬旭无法安心做好自己的工作,即便这是他最擅长的。 对同样为80后的北京籍展览、展示设计师王行(化名)则有另一番苦衷。“我面临的问题很现实,工作、买房、结婚。尤其是结婚环节,人生大事,可现在女方家里都很现实,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是不可能让自己真正稳定下来,想在事业上进一步提升实在困难。” 很多80后设计师就是在这样一种既要拥抱理想,又要满足生存基本需要的十字路口上不断徘徊着,就业竞争、机遇匮乏,都无法给予他们改变现状的力量。 这种社会现状,即便对于杨毅斌来说,也有着类似的压力,“我现在也在为未来的发展而心急,我想通过自己创办公司来实现下一个‘五年计划’,但这条路真的可行吗?我和家人目前并未因自己现有成就而获得更好的生活改善,爱人、父母依然一起居住在一个小房子当中,理想我必须坚持,现状却必须忍耐。”也许这不仅仅存在于设计行业的80后当中,对于任何想在当下脱颖而出的80后,这些压力都是无法逾越的。 有效规划找未来 对于80后设计师来说,有很多专家表示,只有积极面对、不断超越、有效规划,才能逐渐“找到”自己的未来。 上海世博会北京馆副馆长王黎东先生说:“80后设计师,尤其是那些优秀的设计人才,还远远没有发挥出他们的社会价值。”他认为,造成这些80后优秀人才无法脱颖而出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他们经常混迹于一般的展览设计公司,而这些展览设计公司因为工作量比较大,经常为很多普通客户设计展览、展示项目,因此就形成了这些优秀人才的埋没。同时,这些人的收入太低了,很多80后设计师多是在毕业之后就开始上班,这时的他们缺乏更多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在直接面对的社会压力、工资待遇,以及竞争加剧的情况下,他们很难拥有更好的收入。 进一步来说,王黎东表示,由于他们的经验欠缺,加上聘用80后设计师的公司也多是良莠不齐,无法经常性提供好的项目,而国内的设计行业很多都是靠“关系”来推动业务,大公司在重大项目当中也多是要靠“关系”与甲方进行沟通,因此80后设计师缺乏直接形成对客户需求的全面了解,好的方案和好的历练就会更少。 “如果他们所在的公司没去竞标,或没能入选,那么这些80后设计师会连基本的发挥机会都没有。”王黎东认为,当今国内可给予优秀设计师的机会相对有限,而设计公司众多,好公司却非常稀少,因此很多优秀的设计师没有渠道在这些好的公司当中任职,或即便任职,也鲜有机会参与重大项目,对于他们来说,被埋没几乎会成为无法逆转的现实,这正是当下80后设计师不得不面对的一种困惑、一种现实。 而要想改变自己的现状,王黎东认为80后设计师首先要认清自己的不足。“从设计师个人来讲,我觉得很多80后设计师都缺乏深度,他们想成为设计大师,但基本功却不够扎实。这包括审美的观点,对人的了解,对客户的了解等等。”对于很多80后设计师无法了解客户性质、客户需求,其设计的图纸如何符合客户需要,王黎东认为他们都欠缺这一条,而很多情况下,这个问题反映到设计思路上,几乎都是甲方帮忙扳过来的。即使不是设计师自身审美、设计、应用方面的问题,而是对于甲方需求变化的核心无法把握清晰,即造型出来了,细部怎么能弄得更好,材料、色彩如何能够更加贴切,这些还是比较缺乏的。 “我认为80后设计师首先要学会‘拿来主义’。从国内来说,这种‘照搬’很正常,因为毕竟他们需要有一个学习的过程,国外的水平比他们要高,而‘拿来’本身就是在学习,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做事,会更加容易一些。”同时,王黎东建议现在的80后设计师应重视自己的理论体系建立,“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抱负的话,是不可能有出息的。而80后成功不在于现在的收入高低,而在于他们作品真正的内涵体现。” 而相对于社会能够给予80后设计师的机会,他认为“这好比中国60年代、70年代期间,当时泰国的产品都可以在中国‘横行’,南韩的产品在中国都可以成为一流的。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大家都已经不再那么‘重视’了。这个例子表明,只要我们自己不断努力,社会给予80后设计师发展的巨大空间就会逐步呈现。” 杨毅斌 2010年上海世博会北京馆总设计师,是此次世博会中最为年轻的总设计师,也是世博会上唯一一个80后的主设计师。设计风格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时代感,曾设计的 2010 年上海世博会北京馆全案、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汽通用馆全案、2010年上海世博会国家电网馆全案、第四届东盟博览会、2008奥迪奥运展示等很多作品在行业内受到广泛认可。 ![]() |